2)第九节 包子_掌上的芭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点名吃。天津“狗不理”早已红遍天下,而且红了许多年,红到了真假难辩的程度。我也不知什么是“最最正宗”的“狗不理”,天津包子好像都叫“狗不理”。火车上送来的“狗不理”一定不很正宗吧,但也挺好吃的。贾三包子我可尝过最正宗的,那是几年前我们去西安,一伙人闹哄哄打劫似地去了贾三包子店想象中像贾三包子这么有名的地方一定是宽敞亮堂、桌椅整齐、清风徐徐的地方吧,其实我们大错特错了。

  去吃贾三包子那天是个黑天,我们在点着灯但依旧黑黢黢显得颇有几分鬼意的小吃街里左弯右拐向前穿行,终于来到一家门脸窄长、有些破旧的楼门前,领着我们去的人说,这就是了。大伙抬头,果见头顶上一块扁额古色古香。还未进店门,店伙计就让我们“楼上请”。我们鱼贯而入,沿着笔直而陡峭的木楼梯一个挨着一个地“楼上请”。楼梯侧面的墙上挂有许多名人照片,有打乒乓球的、跳水的、踢足球的等等人物,还有一些重大人物因为脸不熟我们就不认得了,我们在镜子的反光里看到我们自己,一副吃好东西前按捺不住的馋相。贾三包子店里的餐桌大得好像会议室里的大圆桌,桌面上不铺台布,很有特色地腻着一层厚厚的油。拉来一个小伙计细问:“桌子这么油,怎么不擦?”

  答曰:“哪儿有功夫呀。再说这都是哪辈子的老油了,擦也擦不净的。”

  众人皆笑,其中一戴眼镜的现代诗人用食指在桌上抹了把,然后细细研究道:“这是唐朝的油吧?”

  贾三包子的生意可真好,的确到了来不及擦桌子的程度。一个被包子的热蒸气滋养得白里透红的小伙计脚不沾地地窜进窜出,每回从里面出来都要端着一撂几乎顶到开花板的笼屉。贾三包子的皮是烫面的,皮薄得像小姑娘的脸,轻轻一碰就破得不成样子了。听说用筷子夹包子的功夫在于“胆大心细”,既不可过于鲁莽、下手太狠,又不能过于温柔、面面叽叽,这其中那个“度”很难拿。我动手下了几次筷子都不成功,后来千脆动手去抓,呜呼呜呼热得烫嘴,汁汁汤汤沥沥拉拉往下淋,不管三七二十一连皮带馅往嘴里一塞,吃得真是痛快,过瘾。

  吃过贾三包子才知道那桌面上的油的来历,都是这样沥沥拉拉滴上去的。吃过包子小伙计又端着托盘给一人送来一大碗桂花粥。我的碗不知何年何月被何人摔了一个缺口,但这并不影响粥的品味,那粥吃起来粘稠腻滑,虽不是酒,但却有醉人之感。“唐朝诗人”一拍桌子,大喊:“再来一碗!”

  手机阅读{m。cdxs。cc},更方便阅读最全,最新内容

  请收藏:https://m.k22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